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苏东坡传》,作者刘小川用细腻真实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叙述了苏轼的一生。

纵观苏轼的⼀⽣,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度升迁的⾟酸却只有他独⾃品尝。苏轼的勇敢品质令我敬佩不已,他敢于和当朝的得宠⼈物、位⾼权重的宰相相逆⽽⾏,敢于和⼤⽂豪、⼤政治家王安⽯⽃智⽃法,敢于⾯对邪恶,⾯对错误,敢于提出、敢于批评。

苏轼厌恶富贵荣华、安宠荣辱,更多却是关注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发⽣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在杭州,他治西湖、筑长堤,造就了传承千年的苏堤春晓,瘟疫横行,他化身良医,救人无数;在密州,他从早到晚在田间奔波治理蝗灾;在徐州,他始终走在抗洪第一线;在颍州,他组织开发了沟渠;在扬州,他停止劳民伤财的万花会,请求朝廷暂停催收百姓积欠;在定州,他整顿军防,维修军营;在惠州,他筹款造桥,推广秧马技术;在海南,他鼓励人民开荒种植,授业讲学……正是苏轼的爱民有方,他才真深得人心,从政四十年有口皆碑。

苏轼积极乐观的品质令我由衷赞叹,他曾三次被贬,即使是双⾜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调,邀上三五个知⼼的朋友,享受⽣活的美好。他为妓⼥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约上好友夜游,作出《记承天寺夜游》。所以他才能写出“天涯何处⽆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轼曾仰天自嘲:“某平生三不如人:饮酒,下棋,抚琴。”就是这样有血有肉的苏轼,他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怕他人的指责。

作者这么评价苏轼:“生时万众敬仰,死后山河同悲。”苏轼尽管阅尽人间百态,遍尝人间酸甜苦辣,依然热爱生活,随遇而安。

同学们,勇敢、积极、爱国、谦虚,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吗?不负青春韶华,努力学习,传承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用自己的汗水筑起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吧!

评论